当前位置:首页 > 😄 资讯频道 > 🌟 宿松资讯 > 内容

宿松:“馆校结合”赋能科学教育

作者:司舜 张晓培    更新时间:2024-12-20 11:40:48
“这个是根据学生习作修改的解说词,解说时间大约需要四分半钟。请您看看史实上有没有错?有哪些需要修改、完善的地方?后面录制视频,要插入一些图片,还要您帮忙等最后定稿后,我再列出一个配图清单。”
“这个宿小松动漫形象好当初为什么有这个创意?目前是怎么利用的呢?”
一条条真诚的微信都是来自于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孙立舟老师带领学生博物馆研学后发来的交流询问信息。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11月16日,恰逢周六乡镇学校放假。孙立舟带领6名学生来到宿松博物馆开展历史研学活动,博物馆工作人员热情地接待了师生一行。学生们都是来自离县城40公里开外的乡镇高中,平时学习压力大,课外研学活动不多,非常珍惜这次观摩学习的机会。参观学习期间,师生们认真聆听了关于宿松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及馆藏文物的精彩讲解。与博物馆工作人员就宿松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北宋青白釉仙人吹笙壶的出土情况、器型描述、历史价值、文献研究等进行了初步探讨和交流,这也是孙立舟今年参加的安徽省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项目。
宿松:“馆校结合”赋能科学教育
“文物解说项目的作品安庆市评审结束了,我们的作品一等奖,将被推送到省里参评。感谢您为我们提供的帮助和支持。后面还有活动,还要请您多帮忙,多指导!”一个多月后孙立舟又发来了一条报喜的信息。
馆校结合是博物馆和学校教育工作结合的全新尝试与探索,是科学教育的有益延伸。12月12日,安庆市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中学生实践能力提升典型案例第一期征集评审结果公布,孙立舟所授班级高一(11)班高鑫同学的作品《解说宿松县博物馆镇馆之宝——“青白釉仙人吹笙壶”》在“历史文物解说”项目中被评为一等奖。这是宿松县博物馆自今年新馆运行开放以来首个馆校合作成功的典型案例。此次馆校合作充分利用了博物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丰富了乡村学生“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进一步开阔乡村中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了文化自信。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宿松县博物馆积极探索馆校合作模式,寻找博物馆资源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点。目前博物馆实施馆校合作的模式主要分为“请进来”与“走出去”两种:一方面,博物馆开发设计“历史大课堂+红色小故事”研学课程,邀请大、中小学校以“研学”或“游学”模式走进博物馆。通过沉浸式观摩体验,让学生们直观感受家乡历史文化的积淀;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流动博物馆”进中小学校园活动,对各类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采取“移动展板”“课程+实践”“移动展板+课程”三种搭配组合形式,将博物馆历史文化带入学校教育活动中,以探索式学习的教学方式,满足学生对展板知识点的拓展学习欲望,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校组织学生外出安全方面的负担。
宿松:“馆校结合”赋能科学教育
据不完全统计,宿松县博物馆自2011年实施免费开放以来,主动邀请松兹小学、实验中学、城关小学、殷歌海幼儿园、宿松中学、中德职业技术学校等走进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每年持续开展“移动展板下乡文物巡展”活动不少于10场次,仅近两年所开展的文物巡展的惠民人数就高达3万人次。
宿松博物馆不断提升和拓宽“大思政课”即馆校合作共建的长效机制,开展线上交流互动与线下实地研学、主题研究等形式的合作,达到真正博物启智、课程润心的目的,加大馆校合作,让思政教育“走起来”“活起来”,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学的“双向奔赴”。
宿松:“馆校结合”赋能科学教育
“双减”背景下,博物馆为青少年公共教育提供了优质的场所和平台,“将积极筹划更多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活动,大力推进与各学校的沟通合作,充分发挥双方优势,搭建有效交流平台,在教学与研究中拓展路径、整合资源,呈现出独具特色的博物馆课程风貌,更好赋能学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博物馆主要负责人孙亮表示。(司舜 张晓培)
  • 上一篇:周东明率队赴宿松县调研和美乡村精品示范村建设
  • 下一篇:与时间赛跑 为生命护航——高龄产妇手术背后的惊险博弈
  • 最新更新

    热门推荐

    移动端首页 | 电脑端首页 | 留言本 | 网址导航

    © by Susong.xyz